2021-09-01

宏景智駕創始人劉飛龍:我曾跨過山和大海

宏景智駕創始人劉飛龍:我曾跨過山和大海

宏景智駕創始人劉飛龍:我曾跨過山和大海

原創 中汽人 Heidi   中國汽車HRD

.



2018年,當劉飛龍下定決心回國創業的時候,他的履歷表上寫著兩段截然不同的工作經歷——一段是在2006年博士後畢業之際,進入美國德爾福公司並成為一名發動機控制工程師;另一段則是就業8年後,他轉而決定加入通用,從最初級的階段步步通關,”修鍊”成了GM Cruise團隊的自動駕駛工程師。

如果再加上創立宏景智駕的三年,劉飛龍已在汽車行業打磨了近二十載。 時代的變革、技術的反覆運算無可阻擋地奔湧而來,而這些反差的歷練,也讓他對於自己的雙重身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眼下,自動駕駛的熱潮依舊甚囂塵上,加入者有之,退出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 但他目前唯一想堅持的,只是在這個領域多創造一些可能,「把更廣闊的汽車工程融入到總價值中去。」

另一方面,對於近來討論度較高的傳統汽車人才轉型,他也希望能以自身經歷,給予傳統的工程師同行們一些新的”方法論”——「我是發動機工程師,沒人比我傳統,我到了38歲能轉型,為什麼你不可以?」 汽車行業尚有無限可能,人當然也有。

跨過山和大海,這裡有想像不到的風景。



.

“Lidar”

雷射雷達

說起劉飛龍選擇研究硬體的原因,頗有些「凡爾賽」的色彩。

當初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他便認為”軟體方面已經到頭了,想試試硬體。 “有此自信,是源於他從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程式設計與軟體設計,更是以此拿下了全國二等獎。 無奈高考時清華電子工程專業分數太高,劉飛龍轉而被調劑去了汽車專業。

從業背景與個人興趣相交,之後無論是清華的碩士,劍橋的博士,抑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博士後,他都一脈選擇了汽車電子設計相關的專業方向。 進入德爾福八年,劉飛龍位至全球軟體團隊負責人,這段時光也幾乎承載了他對汽車動力系統所有的熱愛。

命運的轉捩點出現在決定投身自動駕駛行業之時。 一個與他職業並不相關的單詞——”Lidar(雷射雷達)“,成為了他得以接觸自動駕駛的契機。

據劉飛龍描述,”當時通用面試我的經理其實並不懂我過去做的工作意味著什麼,也不是很明白自動駕駛技術,他只看到原來做過的某個東西有用到Lidar(鐳射雷達),就判斷我是他們要的人,如此而已。 “而此時,距離簡歷上這段小小的經歷,已經過去了十年。

遙想當年,博士後在讀的他根據課題需求參與研發一款軍用地形勘測車,需要通過鐳射雷達探頭往下測量地面、掃出曲率並還原該道路的粗糙程度,以此來進行道路質量監控。 而當時的他對這項課題更多是”完成任務”的意味,誰曾想無心插柳柳成蔭。

時過境遷,也許正是在命運的安排下,劉飛龍用這樣一個支點,撬出了一方大天地。


.

“Comfort Zone

舒適區

不想錯失這個時代,是每個創業者潛心前行的動力。 然而,在創立宏景智駕前,劉飛龍卻自認「錯過了一次機會」

2012年正值新能源汽車興起,但劉飛龍及其周圍的動力總成工程師普遍認為,電動車存在續航能力、安全性、污染轉移等問題。 以專業角度看來,電動車並不能算是一個特別完善的動力系統。

也正因為這層顧慮,他錯過了全球電動化時代起點。 “從今天往回看,當前市值第一的車企是特斯拉,造車新勢力三強也在美股上市。 今天的電動車依舊存在著那些問題,但並不影響企業發展壯大,也不影響整個電動化時代的到來。 “劉飛龍坦言,彼時的他在思想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並沒有看到戰略趨勢,而是更多聚焦在戰術層面的細節。 所以在「下一個時代」來臨的時候,他決定去試一試,哪怕前路未卜。

自動駕駛的大幕拉開,身處美國,他看得比國內更早、更深遠。 2015年美國的Waymo和Google先後開始試驗自動駕駛車輛,劉飛龍也在報紙上看到了宣傳,”改變人類的出行習慣”的夢想隱隱觸動著他的神經。

只是這一步對他來說卻更為艱難。 從傳統發動機到電機是雖然也算是”跨界”,但畢竟皆為車輛的驅動力,總有相通之處,而自動駕駛涉及更高級的演算法,說是全新領域也不為過。

躊躇之間,他想起了一個詞:“Comfort Zone(舒適區)”。 留在動力工程行業,即便是資深工程師,所做的也無非是95~100分的事情,但是在新的行業,卻有可能做到0~60分的跨越。

劉飛龍認為,這是每個職業工程師都要面對的選擇,而走出舒適區,是他給自己的答案,“我覺得這個事情更能體現出工程師的價值”。 進入通用汽車後,他參與了Cruise無人車的研發與整車集成,為全球首個L4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專案,主要負責系統架構、感知系統功能安全、故障診斷和整車集成。

跳脫出固有概念,劉飛龍也逐步發現,這門技術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個汽車工程的問題。 “自動駕駛一樣有安全可靠問題、有複雜軟體系統問題、有量產落地的問題,所以對比發動機電控的機制,自動駕駛也一樣可以用汽車電子軟體的思路來解決。”

直至後期看清了自動駕駛在國內的發展形勢,劉飛龍才真正觸發了回國創業的打算。 美國的自動駕駛研究主要以量產落地為目標,然而當時國內的自動駕駛公司更類似於IT軟體團隊,對汽車工程、量產工程、硬體可靠性卻植根不深。 他認為,國內應該有一個團隊去把更廣闊的汽車工程融入到這個總價值中

從0到1的過程,註定會有很多未知數。 宏景智駕創立至今所創造的技術與產品,已遠超劉飛龍當初的想像。 直至今日,他依然有很多對前路的迷茫,但他從未心生畏懼。



“Transformation”

轉型

與國內眾多自動駕駛初創團隊不同,宏景智駕的初始基因多由傳統汽車人才組成。

與劉飛龍共同創業的合夥人們分別來自福特、通用、德爾福、北汽、麥格納,有多人並無自動駕駛的研究經驗,僅憑著一份熱情便聚集在了一起。 但是感動之餘,作為”跨界者”的先驅,劉飛龍也清楚地明白,自己要面對的,不僅是個人的轉型,還有”隊友”的轉型。

能夠做到真正的落地,形成差異化的競爭能力,是宏景智駕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這就需要一眾 “懂車”的人齊心協力地攻下這座城池。 成立的三年間,「傳統」的烙印並沒有拖累這些人,通過自主的學習、實戰的演練,這個特殊的團隊沉澱了諸多寶貴經驗。 時至今日,對於「把外行汽車工程師轉化為自動駕駛相關人才」這件事兒,劉飛龍終於有了些許自信。

他總結道,對於傳統汽車工程師人才的轉型,並不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需要個體與管理者的雙重努力。 從人本身的角度出發,傳統人才需要具備一些具有共通性的能力,例如發動機控制工程師也一樣會接觸到C語言、Matlab、Model Base Design等工具,而其後面對自動駕駛時,就需要經歷將感知、融合、規劃、控制的物件用同樣的工具進行融合的過程。 而對於公司內的管理者,則必須能夠深刻地理解職位背後技術的共通性,才能引導手下的人才進行有序地轉型。

“新四化”的熱潮不減,自動駕駛人才近年來都處於緊缺狀態。 好的人才固然可以從外部招聘,但是如果招不到合適的人,就需要竭盡全力地自主轉換、培養。 “我們要以終為始地來做這件事,即便困難重重,”這是劉飛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堅持的原則,他相信,這樣的嘗試無論對公司或整個行業,都意義深遠。

堅持汽車硬體基礎,加上互聯網軟體的能力——宏景從第一天起就決定建立起這樣一種帶有平衡與融合色彩的組織。 今天宏景的員工中,有很多具備深厚的汽車工程背景,也有很多來自百度、華為、騰訊等互聯網大廠,但他們就以一種巧妙的形式形成了一股力量,推動著宏景不斷踩下”落地”的腳印。

這種讓人樂於轉型、樂於合作的動力,也來自於對自動駕駛未來的願景。 當前宏景正在著重自研L3、L4的重卡專案,其設計目的是希望在幹線物流上實現全自動駕駛的卡車,解放中國近千萬卡車司機疲勞的駕駛生活,徹底提升行業的盈利能力。 據劉飛龍介紹,中國有600萬輛幹線物流卡車,以單車一年70萬人民幣的收入來計算的話,這就是一條4.2萬億的賽道。 物流在中國GDP佔比超過10%,能夠在大賽道中做一些事情,去改變一個行業、改變人類的生活,這對加入宏景的人才來說,都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

                                                             宏景智駕於去年底發佈了「L3級自動駕駛重卡解決方案」正在與戰略夥伴安能物流緊密合作,共同攻克幹線物流智能化市場

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張,宏景智駕也在尋求整體的組織轉型。 接連量產落地的佳音助力了宏景品牌力的上升,也提升了其在行業的影響力與人才的吸引力。 劉飛龍計劃在未來能夠逐漸提升對於人才的要求,並更多地面向頂尖高校尋求高潛力、高素質人才,以期在這場自動駕駛的鏖戰中脫穎而出。在宏景智駕的字典里,”轉型”是難題,更是機遇。

“Powertrain”

動力總成


.劉飛龍是個善於處理複雜系統問題的人。

他說,發動機控制系統有上百萬行的代碼、幾十個子系統,它還是一個”化工廠”,包含電子、軟體、機械、燃燒多方面的技術,”原來在通用汽車上班的時候,我們老開玩笑通用汽車只有兩個部門,一個是Powertrain Department(動力總成部門),另外叫Other Department(其他部門)。 “在他內心中,Powertrain工程師總帶著一些天生的自豪感。

如今,他所創立的宏景智駕,也像是一台開足馬力的發動機,以戰略核心——“收入+數據+技術”的三角循環,驅動著公司滾滾向前。

一方面,宏景通過推出可快速大規模量產的 L1/L2/L2+ 級 ADAS 產品來創造收入和利潤、實現自我造血,同時也得以通過量產車型積累大量數據來反哺 L3/L4等高等級自動駕駛系統的技術。 劉飛龍的考慮是,自動駕駛的研發需要大量時間,而他所能夠做到的,就是用充沛的現金流、充分的量產專案和數據積累來支撐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把革命進行到底”。

今年,宏景智駕將完成6個前裝量產專案,實現近10萬裝車量,創造1.9億營收。 憑藉著紮實的研發能力、驚人的落地速度,宏景智駕可謂”開足了馬力”。 作為業內少有的具備軟硬體完整自研能力的全棧式自動駕駛服務商,劉飛龍覺得,無論在哪個維度上,宏景都將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三周年之際,宏景智駕宣佈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成立了北京研發中心、也發佈了全新的logo,定義了更有深度的品牌內涵。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劉飛龍和他的戰友們想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當下和未來。

宏景智駕全新LOGO採用向兩側橫向延伸的對稱幾何圖形設計,寓意在寬廣的地平線上構築起屬於全人類的未來交通產業無限想像空間,以及將想像付諸實際行動的宏圖志向。

6月15日,通用旗下的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宣佈已開始生產100輛L5級自動駕駛汽車。 在通用汽車CEO Mary Barra的計劃里,通用對未來是充滿著野心的。 她曾說,通用汽車會將「零事故、零排放和零擁擠(Zero Accident,Zero Emission,Zero Congestion)」作為長期專注的目標。

劉飛龍也深深地認同這一點。

跨過山和大海,他還是那個充滿熱情的發動機控制工程師,只不過突然擁有了一個關於自動駕駛的夢想而已。

圖片攝於8月20日宏景智駕上海研發中心新辦公地落成儀式,隨著組織的快速擴張,該研發中心規模至今已近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