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寶馬CEO警告:終結燃油車未到時機,過早放棄是不明智的

寶馬CEO警告:終結燃油車未到時機,過早放棄是不明智的


原創 飛靈汽車


儘管在2021年作出轉向電動車的決定,但寶馬仍然對部分車企全面放棄燃油車的做法持有不同的看法。 近日,寶馬首席執行官奧利弗·齊普策(Oliver Zipse)在德國聯邦議院舉行的 CSU州集團非公開會議上警告說,現在「終結」燃油車還不是時候。



“就絕對值而言,在德國乃至歐洲和全球範圍內,最大的市場區隔是內燃機。 在你簡單地在8-10年內關閉這類設備之前,你必須清楚地知道你正在做什麼。 “齊普策說道。 他警告說,如果過早在德國或者是歐洲禁止內燃機技術的前進,但整個世界上而言,市場還沒有進行到這一步,那德國車企就會在失去在這一技術上的優勢,甚至失去這項技術。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警告不要過早地這樣做,不要讓轉型有機會與市場一起發展。 簡單地放棄一項您在不需要的情況下擁有全球市場地位的技術是有害的。 我認為這對氣候或其他任何人都沒有説明,「齊普策說」。


汽車市場向純電動汽車的轉變越來越明顯,特斯拉等公司多年來實現了大幅增長,大眾汽車等老牌汽車製造商大力投資純電動汽車。 就在最近,大眾宣佈已完成將其茨維考工廠從ICE生產設施轉變為EV製造基地的工作。 保時捷和奧迪等其他德國汽車製造商也在各自的電動汽車專案中取得了一些成功。


目前,寶馬也有幾款電動汽車正在開發中,儘管該公司還指出,在未來幾年內,內燃機仍將在其陣容中佔有一席之地。 這在寶馬當前的舉措中很明顯,其中一些舉措包括開發比前代產品效率更高的下一代汽油和柴油發動機。


2020年11月,寶馬改變了其電氣化戰略,並宣布研發自己的獨立電動車平臺,新平臺將在2025年後在匈牙利的新工廠使用。 此外,寶馬打算2022年起在德國雷根斯堡生產純電動汽車。 和此前戰略改變最大的是:寶馬集團將設立一個新部門,專注打造新的電動車平臺。 此前,寶馬致力於在同一平臺上生產不同動力類型的汽車。


而在2019年,寶馬內部對於轉向電動車還非常猶豫。 時任寶馬董事、負責研發的 Klaus Frölich 在慕尼克接受採訪時就聲稱,沒有消費者對純電動車有真需求,一個也沒有。 而歐洲人根本不待見純電動車(BEV),燃油車至少還能續命 30 年。 他認為,刺激電動車發展的真實原因是監管,”有的只是監管機構的需求,而非消費者的需求。 ”


實際上直到2020年6月,寶馬在電動車戰略上高層還存在分歧。 當年的6月底,德國《明鏡》雜誌報導,寶馬工會負責人Manfred Schoch對外公開表達了自己對寶馬當前新能源戰略的不滿,他表示,”寶馬應該改變方向,開發一個純電動汽車的技術平臺,不再局限於電動車與燃油車共用的柔性平臺。 ”


原因很簡單,只有擁有自己的電動架構,才能充分發揮電動汽車的優勢。 隨後還有報導說,寶馬的一些高管已經在內部推動新電動戰略,他們希望寶馬能夠迅速轉向純電平臺。 不過,當時齊普策的判斷是,通用化平臺能夠讓寶馬隨心調配燃油車和電動車的生產配比,從而迅速應對市場需求。 此外,現有工廠的轉產也會更容易。 而現在距離電動化時代的爆髮式增長還很遙遠,目前完全沒必要為此單獨開發專用平臺。


當然,要值得一提的是,寶馬對電動車表現猶豫的原因是其此前在電動車發展上並不順利的結果。 寶馬早在2004年10月就開始研發電動車,當時其試驗車型採用了輕混架構。 幾年後的2007年,寶馬就秘密成立了”i專案”,可以說比肩現在的新能源引領者比亞迪和特斯拉。 2011年,i專案孵化出了i品牌,為此,寶馬還將其設為第四個全新子品牌,重要性可見一斑。



2013年,寶馬i8、i3進入市場,在全球引發轟動。 這些車型的特點是採用了大量的碳纖維,大幅度減輕自身重量,這是當時提升續航的方式。 在隨後的幾年裡(2013-2018),它也成功擠進了純電動車暢銷榜前三。 不過,由於碳纖維成本難以降低,前兩年i品牌已經宣告了退出歷史舞臺,比如i3已經確定會在2022年停產。 不過,i品牌研發的技術陸續在寶馬其他車型上得以運用。


而從行業中來看,不少車企都已經劃定了自己的燃油車停產時間線。 其中,通用汽車將在2035年前結束所有汽油車的銷售。 捷豹路虎則表示,10年之內捷豹路虎所有車型系列都將搭載電動化技術,60%的路虎產品都將實現零尾氣排放,捷豹品牌則是100%的純電動化品牌。 而蘭博基尼在2022年年初也宣佈,今年將是該公司最後一次提供只搭載內燃機的車型。 大眾汽車將在2033年至2035年之間停售燃油車。


除此之外,寶馬的老對手賓士已經宣佈在市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2030年全面向純電動化轉型。 這意味著最快2030年,最晚2035年賓士將在歐盟停售燃油車。 奧迪從2026年起,將只推出純電動汽車,到2033年將停止生產汽油和柴油汽車。 不過,這兩個品牌的停售範圍並不是全球範圍內。